來源:《中國教育報》
當前,我國與相關國家、地區共同致力于“絲綢之路經濟帶”和“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”(簡稱“一帶一路”)建設,教育在共建“一帶一路”的進程中承擔著文化交流與人才培養的重任。近日,教育部印發了《推動共建“一帶一路”教育行動》,指出“沿線國家要攜起手來聚力構建‘一帶一路’教育共同體”,并將“開展人才培養培訓合作”列為教育合作的重點之一。職業教育是沿線各國國民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,在共建“一帶一路”教育共同體的行動計劃中,沿線國家應當加強職業教育專項交流,以現有的合作項目為載體,整合政府、企業、職業學校等多方資源,致力于開展人才培養培訓合作,充分發揮職業教育為“一帶一路”建設輸送基礎性、支撐性人才的價值效用。在開展人才培養培訓的合作中,需著重考慮以下幾方面的問題:
首先,要盡快搭建職業教育專項交流平臺,為開展人才培養合作提供對話載體。交流與協商是開展教育合作的基礎和前提,交流平臺是參與教育合作的各方主體傳播信息、發起對話、展開討論的主要載體。當前,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之間的教育合作已取得一定成效,并搭建了“中日韓大學交流合作促進委員會”“中阿大學校長論壇”“中俄大學聯盟”等交流平臺。但已有的平臺大多集中在高等教育階段,關注點也主要停留在普通本科教育,很少涉及職業教育與培訓。因此,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要在職業教育與培訓領域開展人才培養培訓合作,其首要任務是搭建服務于該領域的專項交流平臺。沿線各國政府部門應充分發揮組織引領作用,借助互聯網通訊技術開設信息在線交流平臺,并積極引導職業院校、行業、企業等主體參與其中。沿線各國可綜合考慮地理位置、產業對接程度、勞動力需求等要素,在交通便捷、產業布局高度相關、用人需求類同的基礎上,集合政府、行業、企業和職業院校,成立服務于特定區域、特定行業、特定專業的專項交流平臺——“一帶一路職教人才培養在線聯盟”。借助此類平臺,研討相關合作事宜。
其次,要依托在建的合作項目,找準聯合培養人才的發力點。在專項交流平臺之上,參與合作的各方主體主要分享傳遞兩個方面的信息:一是職業院校各個專業的人才培養現狀,二是沿線各國各類行業、企業的用人需求。各方合作主體根據上述信息判斷各行業的人才供需情況,并圍繞人才供需矛盾開展深入的對話與磋商,尋求人才供需的失衡點,加大對急需性、短缺性人才的培養力度,填補缺口,實現人才供需結構的動態平衡。自2015年初我國提出共建“一帶一路”的倡議以來,目前已有64個國家和地區加入其中,并在基礎設施建設、產能合作、經貿往來等領域開發了一系列的合作項目,諸如中國、巴西、秘魯三國聯合開發的“兩洋鐵路”項目、中國核建與印尼合作的“高溫氣冷實驗堆項目”、中車公司與新西蘭國家鐵路公司簽署的“內燃機車出口協議”等。當前,大部分項目尚處在起步階段,急需投入大批量的人力支撐。因此,沿線各國的職業教育合作應以這些已有的工程項目為依托,聚焦各個項目推進過程中所需要的技術技能型人才,將此作為聯合培養人才的發力點和落腳點,明確專項合作領域。
再其次,政、企、校三方形成合力,共同協商、落實人才培養合作方案。在明晰了合作方向與合作要點之后,明確政府主導、學校與企業“雙主體”培養人才的職責權限,進一步填補合作條款細則,簽訂合作方案。在合作方案的落實和推進環節,政、企、校三方要形成合力,以達成合作方案的既定目標。各國政府部門負責提供政策引導和制度保障,并從“絲路基金”“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”等金融機構劃撥出專項資金作為財力支撐。企業以其承建的工程項目為載體,重點培養工作情境中的崗位能力。既可以對本國的技術工人開展培訓,提升產業工人跟隨跨國企業“走出去”的生產能力;也可以就地選擇本地的從業人員,提高當地人員的勞動效率。職業院校與企業保持一致的步調,著重專業知識的傳授、操作規范的講解以及職業素養的培養。一方面,要配合本國企業海外發展的需求,在培養專業技能的同時,開設專項課程,增進本土學生對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的地理環境、資源稟賦、風土人情的了解,提升其海外就業的適應能力;另一方面,有條件的職業院校也要擴大教育對外開放程度,通過開展校際間聯合辦學、吸納培養國外留學生、輸送優質的教育資源到合作院校等形式,逐步提升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職業教育的整體水平,提高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質量,助推“一帶一路”的建設進程。
學院地址:南充市高坪區小龍宏發路 郵編:637131 蜀ICP備14010710號
就業簽約、統計造假舉報電話:0817-2702232、0817-2706598
師德師風舉報電話:0817-2706866 | 郵箱:nzyjwbjcc@163.com
辦學突出問題舉報投訴電話:18080345637 | 郵箱:nczyyzxx@163.com